※ 設 計 理 念 ※
南鯤鯓代天府凌霄寶殿在配置上延續原五府千歲殿同一中軸線,配合五府千歲殿之寬幅,中軸線上自原青山寺後方龍泉井而進入大前庭(是為朱雀位),登九步階梯一進進入中門及前拜亭,中門為凌霄寶殿的三川殿,奉立四大金鋼威鎮寶殿;前拜亭為凌霄寶殿經常供信眾祭拜的拜亭;再經中庭登十九(18+1)步階梯二進進入裡拜亭,裡拜亭為聖典祭拜之拜亭;再經川堂過廊三進進入正殿(是為中央天子位),正殿為供奉「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的聖殿;再經後庭最終止於後壁(是為玄武位),後壁正面中央為雕塑玉帝宣教畫作,後壁正面左右雕塑東王公、西王母畫作;後壁背面朝向急水溪的廣闊農田雕塑「無上至尊」大字。位居中軸線左右(是為左青龍位及右白虎位),一進中門前拜亭之左右為廂房配殿,左為文昌殿,右為太歲殿:二進裡拜亭之左右為左鐘樓右鼓樓;三進正殿之左右為左右配殿,左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北斗七星之神、木土火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右配殿供奉:「夜明之神、雲師之神、雨伯之神、風伯之神、雷伯之神」。整體配置為完整伽藍七品,負陰抱陽、成圍合之勢、聚之有氣、藏之有能,與原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殿、青山寺構成一氣整體感大廟群。整體廟群沿中軸配置自前而後節節層層昇高而以正殿為核心,形成南鯤鯓地方的主要信仰建築的凌霄地標(正殿自龍泉井水平基準點高出
南鯤鯓代天府始建於清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年),距今已約三五O年,其建廟格局及造型風格雖沿襲自中國閩南,但因建造在臺南北門南鯤鯓,受南鯤鯓地方地理環境、人文條件、匠師工藝、建築材料及時空背景的種種因素影響,其外部造型及色調、尺度、大木疊斗結構、歇山重牆、屋脊起翹、屋脊陶塑、屋脊剪粘、精細木雕、彩繪、純樸有力的結網藻井天花等等的石作、木作裝飾等格調,已自成一格成為「臺南南鯤鯓代天府」獨特的風格。凌霄寶殿為延續原南鯤鯓代天府的大廟群建築中的建築,其主要外部造型、色調、尺度、架構、裝飾等格調,除當然沿襲「臺南南鯤鯓代天府」獨特的風格(諸如屋頂起翹及斜度均與原古廟一致;外部裝修均採用接近原古廟材質、圖紋、造型及色調;室内裝修之木作平頂及藻井均倣原古廟風格塑造)一脈相承之外,並為表現反映民國七十六年(西元一九八七年)-民國一OO年(西元二O一一年)年代的時代性、表現臺灣本土性、表現臺灣歷史文化藝術性及臺灣特有的宗教藝術文化特性等等而創新創作,形成凌霄寶殿的既傳承又創新的創作新風貌,而完全和諧地融合於原南鯤鯓代天府大廟群之中。